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菸葉曾是林內鄉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由其在林北村,更是保留十多棟有70多年歷史的老菸樓,這些菸樓是採大板式外觀,內部則是廣島式結構。

  目前林北村民仍有種值菸草,不過燻烤乾燥菸葉的工作,已改為現代機械取代,但留下來的傳統老菸樓,仍可以讓人想像當初菸樓的歷史與菸葉製作過程。

農田水利博物館 

  包含雲林縣的林內鄉>>>湖本村>>>斗六的楓樹湖>>>梅林里>>>古坑鄉>>>嘉義的大林鎮等地方。

  斗六大圳乃是日治時代日本人為了戰爭的原因而有了興建的計劃,當時的日本本國因戰爭亟需物資的補充,於是決定在台開闢二條灌溉水道以增加生產,一條為嘉南大圳;另一條則為斗六大圳。

  後來因戰爭的結束,斗六大圳未能順利興建,但日本人已將計劃詳備完成。 直到民國36年省政府認為斗六大圳的計劃確實不錯,於是集資開始興建,後來因國共戰爭的關係,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建1公尺的水道竟要台幣1億元〈誇張吧!〉,不過工程仍持續進行,直到民國46年完工,還有通貨不再膨脹,最後將上兆的舊台幣折合成新台幣後,全部工程只需7萬多元新台幣,真是天壤之別。

  斗六大圳原來最早興建的目的是為了灌溉農業用水,也確實發揮了極大的功效,對台灣的農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除此之外,對於涵養地下水源也提供相當的助益,而生態的保持更是其原來興建時沒有想到了,每年來到台灣的候鳥很多都以這大圳當作其飲水的水源。

  斗六大圳的原始功能重要性已經不像從前那樣,但是其歷史淵源、生態影響、水源涵養仍有其重要性,特別是其水質清澈,沿岸花草茂盛《每年秋冬之際--五爪金英花開的正漂亮,值得看喔!》,值得發展成觀光河道喔!或者在將河道沿岸做整理,也許可以當作散步的好地方!

水利文物陳列展示館

  「水車車水,水車車,龍頭蛇身,蜈蚣腳」。看到「水利文物館」入口旁二坐造型美觀的大水車,令人聯想起這首有趣的打油詩,水車如巨輪般的轉動,彷彿帶領著遊客走回水利發展史的時光遂道……。整個園區分館內與館外兩大主軸,館內有幅醒目的「大禹治水」圖,及台灣水利之父「八田與一技師」展示室,與七個重要展示單元,有水利文獻、各項農器具展示區、農田水利灌溉發展史…等。雲林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全長一萬二千公里,相當於三十條高速公路的長度。

  美侖美奐的「水利文物陳列展示館」對於來訪民眾或是教育下一代認識台灣水利史,更別具意義,是一處感性與知性兼備的文物館。若想深入了解台灣水利的故事,了解先民披荊斬棘引水灌溉與大自然搏鬥的偉大艱辛,到此一遊你定會感受到不虛此行的豐富之旅。

 

~古剎再現

  昭和七年初創〈林內佈教所〉,由了淨尼師暨其弟子忍妙尼師所創設,因日治時代禁建寺廟,至民國三十七年才破土興工,同年十月竣工安座落成,定名圓明禪寺。

  在三十八年增建右廂禪房一棟、三十九年建「虛空寶塔」、四十年再建左廂禪房一棟、四十二年建廚房。五年來,了淨尼師暨奇弟子忍妙、戒妙、成妙及其徒孫惟定尼師等,皆披荊斬棘、慘淡經營,備嘗艱辛,終於實現多年夙願。

  民國四十九年五月八日了淨尼師覺滿圓寂,由忍妙尼師任第二代住持,五十四年間,忍妙尼師年邁退隱,將寺務交由其弟子惟定尼師管理,惟定尼師為續如來家業,乃抱著「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之菩薩精神,在民國五十四年至六十四年間,歷時十載中,續建﹝覺光講堂﹞,禪房十餘間並美化寺內環淨等,使得寺廟環境為之一新。民國六十五年信徒大會通過,由弟子融雲尼師續擔,至此寺廟大備,建築工程告一段落,寺眾得以安住修行。

  民國七十九年歷經因緣轉變,上深下妙法師為本寺住持,並由上堅下慈尼師擔任監院。堅慈尼師於接管寺務之初,即由長輩手中接建。

  在這期間除了建設之外,還舉地藏殿之事務,經過三年工程始告完成,在這期間除了建設之外,還舉辦定期之法會活動,邀請法師蒞臨寺中為信眾講經說法,利益眾生。

  於活動中感於現有環境之不足,乃萌重建大殿之心,事經兩年之策劃,大殿工程於民國八十三年農曆三月一日正式動土興工光陰飛逝,轉眼間六年九個月時間已過,而寺中在硬體部分也具雛形,這期間堅慈尼師與寺中師父秉著初發新之精神一步一步的踏出,如今呈現出古剎原有的樸實與親切,這一切都得感恩大眾們的護持,才能讓這八十年的古剎風貌於於今在現於眾人眼前。

  林內鄉圓明禪寺歷經14年細心琢磨,完成大殿重修,大殿及亭園造景兼具台灣及日本建築樸實、恢宏、禪意,佛像由台灣雕塑大師林建成精心捏塑,線條柔美,盡顯自在,慈悲意涵,是林內宗教聖地之一,公所已納為「幸福林內」遊憩路線重要景點。

  圓明禪寺成立已80年,寺內主要佛像由寶石捏塑而成,因強調自在生活禪休,佛像線條柔和,接近印度風格,神情慈悲和充滿笑意,其中2樓大殿內珍藏阿難、迦葉兩尊者塑像,以蠟油雕塑而成,與真人等比例,皮膚、肌理、毛髮、臉上表情栩栩如生,如同聆聽世音的尊者顯化,在台灣寺廟建築中難得一見。

  圓明禪寺監院堅慈尼師說,禪寺講究關自在及生活修行,所以建築以簡單、明亮為主,佛像雕像則以「歡喜、自在」為本,當時林建成提議用能展現如同真人般神情的蠟像,來呈現阿難、迦葉兩尊者,更貼近世間,穫得信眾及尼師認同,因緣際會成就了禪寺特色。

  林內鄉長邱世文說,圓明禪寺在尼師、匠師們齊心設計、監造下,重現古剎原有的樸實與親切,其中包括牆樑、窗戶線條、屋頂琉璃等都開發獨特的工法,為近代寺廟建築藝術經典作,經常吸引喜好建築者前來取經。

  鄉長邱世文表示,進入禪寺就只有舒服、平靜的感覺,與公所推動「幸福林內」生態休憩旅遊內涵相同,尼師們也樂意與信眾共享美麗的環境,公所已規劃配合林內公園、坪頂紫斑蝶等景觀,建構幸福旅遊路線,帶動地方觀光。

圓明禪寺 住址:雲林縣林內鄉中正路329巷8號 電話:05-5892047

「林內神社」又稱「日本神社」....

  林內公園位於林內鄉公所對面,早期為「林內神社」又稱「日本神社」,建立於昭和十四年,至今已有七十幾年的歷史,林內神社原址為今林內公園、林中國小及淵明國中,但還尚保存著日本風格之兩座老牌樓,石製隱燈亭六座,昔日祭祀造化三神、豐受大神和能久親王等神祇,是台灣現存較完整的日本神社遺蹟之一。

  林內神社為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十月起,至翌年四月竣工,路寬16尺,石階166級,共62,300人次,工程可謂浩大。在工程進行時,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的無錢工人(義務工),辛酸血淚,原來這林內神社是血汗堆砌而成的。至今猶存的紀念牌、鳥居、春日燈、常夜燈,親切之餘,不免心中有無限的愴然。

  日治時代,台灣有多處日本所建之神社,而林內神社是其中之一,行政區屬台南州斗六街林內。神殿內祀奉天照大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林內神社的「官階」雖小,面積卻比鄰近的竹山、斗六、嘉義、台南等地的神社廣闊,至今尚保留些許遺跡。

  當年興建時期,由日本政府下,從上級至下級分配職責,由保正(今之村長)、甲長(今之鄰長)負責監工,每一戶需支援一名義務工,稱為勤勞奉仕。


紀念碑

  日治昭和十四年(1939)著手興建林內神社,至十五年(1940)竣工,工成之日,立碑紀念。二戰後,改神社為林內公園,紀念碑猶存園內步道旁。

燈台

  林內神社境內,原有四座鳥居(牌樓),至今僅存兩座。從台三線轉入,沿途景物多是由老百姓所奉獻捐贈的。有鳥居、常夜燈、春日燈、揭示板……等。「鳥居」為一牌樓,上之石牌有「林內神社」四字,約於民國四十六年左右改為「林內公園」,現在鳥居上的綠瓦是日後才增添的;「常夜燈」,是當時很前進的照明設備,約12座,至今僅存四座,座落於林中國小與淵明國中校門邊;「春日燈」,為燈台,指小型的燈籠,約有三十幾座,現今只殘存數個下半段的石柱而已;「揭示板」,今之佈告欄,位於神橋旁,是林北村鄭而斌先生所奉獻,板上告示子民要保持乾淨、禁止牛羊進入,並要愛護花草、保持肅靜不得喧嘩。

  二戰後,政局混亂,神社之遺跡漸遭人破壞或拿走而日漸消失。直至民國四十六年左右,因行政機關建設,而將拆除遺留物,經有心人士商榷,決定將「林內神社」改為「林內公園」,而得以保留少數的遺物了。

景點名稱:林內神社
鄉鎮名稱:林內鄉
縣市名稱:雲林縣
景點類別:歷史遺跡

景點簡述:林內神社於日昭和十四年〈1939〉六月十八日,依照環境地勢而設計,分有三階層格局:第一階層,神社入口大道。第二階層,事務所、宿舍。第三階層,拜殿、神殿。日人首先強制徵收鄭養育、及黃立土地,以作修建神社大道用地。同時也發布遷葬命令,現在之林中國小以及淵明國中之校地,原本是一片百餘年數百座古墓之大墓埔,此地昔稱「大區園」。建築佈局有:水泥造之鳥居三座,木造鳥居一座,鳥居共四座。石雕燈塔十二座、水泥造燈台三十二座、告示亭一座、石獅一對(現在擱置在濟公廟殿前)、紀念碑一座、旗台一座,全部採用高級材料而建成。
基本資料:
地址:林內鄉楊逞山上

龍過脈森林步道{典故}

「龍過脈」的名字,令人聞之肅然起敬,如何得名?據地方耆老林中村長曾南指出,林內山脈和草嶺、南投縣竹山鎮層峰疊擁,相傳從草嶺、竹山交界處往低山俯瞰,林內境內山脈稜線狀似一條龍的背脊,視線挪移到濁水溪與清水溪交會口時,又像是龍汲水,因此叫「龍過脈」。

龍過脈森林步道簡介

       林內鄉隸屬台灣雲林縣,位居雲林縣東北端,東臨南投縣竹山鎮,以清水溪為界;北接彰化縣二水鄉,以濁水溪為界;西鄰雲林縣莿桐鄉,以嘉南大圳濁幹線為界;南毗雲林縣斗六市,以大埔溪為界。依山徬水,地勢雄峻、沃野千頃,不僅是雲林縣東北屏障,且位居雲嘉平原北路要衝,為進入內山之門戶。
       清水溪、濁水溪及鄉內大小溪流之水資源,孕育魚類、水鳥、動物,是溪流特殊生態景觀資源。林內山地原始保安林,是鳥類、台灣獼猴群、狐兔....等動物棲息地,尤其保育類八色鳥,名震國際;昆蟲及兩棲類種類繁多。林內鄉半山半原,原生種樹木、野花野草、藥用植物....等種類更多,產量豐富。農產有良質水稻、蔬菜瓜類、煙草……等,因位於濁水溪三角洲膏壤地,品質特優。

番仔坑

  番仔坑又名「鐵管坑」,源出林內山林南村(下庄部落)之後山,古名「番仔田」,古有土著耕作其間。為林南村、林中村界,匯於乾溪。
       番仔坑有斗六大圳始建時之水泥建築空中渠道。番仔坑為林內市街主要排水系統。土壤為沖積土,由砂礫及粘土混合而成,土壤為暗灰色至橄欖灰色、褐黑色,黏性高,無污染,含豐富有機物質氮、磷 鉀、矽酸鎂適宜農耕。

林內山


      北起自林北村林內大坑─林南─林中─林內公園。山腰斗六大圳,大圳空中渠道橫跨山谷;山上濟公廟、淵明國中、林中國小在焉。林內山之後山曰:「龍過脈」,山勢綿延與觸口山、東甲山相連,山下已成繁榮街市。

  為洪積時代之老沖積物,經長年風化而成,土壤酸性極強排水佳。有紅棕紅壤及黃紅色紅壤兩類,內含有未成土之碎石或岩塊。

斗六大圳

  昭和十五年(1940),台灣總督府決定補助半數工款。昭和十六年(1941)九月,成立斗六地方土地改良事業建設所,著手調查勘估工作,至二戰後完成麻園、竹圍子支線,舊莊排水工程。民國三十五年(1946),聯合國救濟總署決定撥款補助而復工,但只完成一段導水路即後繼無力結束建設。地方人士復組織斗六大圳建設促進會,宣導求援。民國三十六年(1947),台灣省政府決定復工,工程費由省府及地方各籌一半,並核准由地方組織斗六農田水利會,負責工程之籌款及保管事宜。漸漸完成現今之規模。大圳灌溉區域,北界濁水溪,西接虎尾溪,南以三疊溪為界,東達縱貫山脈之邊緣,計包括雲林縣之林內鄉、莿同鄉、斗六市、古坑鄉、斗南鎮、大埤鄉、虎尾鎮,及嘉義縣大林鎮、梅山鄉、溪口鄉。

番仔坑

  源出林內山廓坑,為林內國小之後山,流經林內鄉老人會前,轉林中村平交道旁與番仔坑合流。斗六大圳部坑段空中渠道,原為水泥建築,因九二一大地震龜裂,改用鐵管輸水。
       在完全未經開發的保育林野中從鐵管坑至部坑沿途原始林相之豐富無與倫比,今逢步道整建完成加上停車場峻工啟用,祈能帶動林內人及雲林縣鄉親運動之風氣共享身心靈的饗宴。

  巨竹原先稱為斗竹,為外來品種,在二時幾年前引入林內鄉湖本村,因實用性低,而放置使其自然生長,並成為當地的自然景觀。

  於社區中有多處的巨竹景觀,未來將朝向規劃成園區加以管制,使之成為社區在地的特殊文化特色,並帶給外來遊客不同的視覺體驗。

  在透過文化產業振興計畫的推動,巨竹成為研發社區文化商品中在地特殊素材,具有發展的潛力,從戶外特殊景觀象徵轉為創意商品,貼近居民的生活使用,展現地方文化創意產業。

  2000年春天在湖本村已發現至少二十對以上的八色鳥,相較於曾文水庫等地的少量發現,湖本村可說是『台灣八色鳥的故鄉』,且自古以來當地居民對其即十分熟悉,甚至還因其之特殊叫聲而為其取了「ㄎ一ㄡ一ㄏㄚ一阿」撿篕仔的俗稱呢!

南方飛來八色鳥
湖本人稱撿篕仔
體毛繽紛多艷麗
同與琵鷺列保育

八色鳥小檔案

學名:八色鳥

俗名:撿篕仔(ㄎ一ㄡ一ㄏㄚ一阿)

食性:喜食昆蟲及無脊椎動物,如蚯蚓等....。

分布:築巢於地上或樹枝分叉處,以樹枝葉等築成掩飾良好之球形巢,開口則位於側面。

特徵:八色鳥全長約18-20公分,體色繽紛多彩,豔麗非凡,因毛具濃綠、藍、淡黃、黃褐、茶褐、紅、黑和白等八色而得名,大都活動於森林底層陰濕處,喜單獨或成對行動,性羞怯,警戒心強,難得一見,通常以跳躍方式前進。
  
  八色鳥為夏候鳥,春、夏時從南方飛來台灣繁殖,以往台灣中、南部數量眾多,現已極為少見,八色鳥與黑面琵鷺同樣稀有,為保育類野生動物。

遠來佛教新文化

~全國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白馬山菩提講堂

  菩提講堂是一座相當雄偉的建築,其座落在以農產為山區主的村落-湖本村裡,更顯得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地靈人傑湖本村

  很多人會問台灣這麼大,菩提講堂為何要蓋在湖本村呢?其實早在多年前就有蓋寺院的計畫,但現在的菩提講堂住持~明珠仁波切到過許多地方勘查後,都覺得不是相當合適。直到明珠仁波切來過湖本村後,覺得此地相當具有靈氣,環境清幽、舒適,於是決定在湖本村設立白馬山菩提講堂,因此全國第一座也是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於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開光落成於湖本村,成為全國最大藏傳佛教的中心。

藏傳文物保藏地

  菩提講堂的外觀建築融合了中、印、西三個佛教封院的特色,不只是外觀的講究,內部的彩繪和器物的收藏也能幫助我們去了解藏傳佛教的精神。

特殊梵唱新氣氛

  在大殿上,喇嘛每日均誦讀佛經,雖覺莊嚴肅穆,但喇嘛們一唱一和的搭配就像是在唱遊一般,為原本莊嚴的儀式帶入了趣味,使藏傳佛教展現了活潑的一面。

環境用心起風氣

  菩提講堂裡外環境清幽寧靜,全賴寺內喇嘛與師父每日細心整理,使人一入其中便覺得清靜舒暢,這種對環境的用心,蔚成湖本村的新風氣。

     雲林縣林內鄉烏塗村的田野間,有一座幾乎被人遺忘的小型發電廠,這座被地方土耆宿稱為「林內電廠」「烏塗電廠」的濁水發電廠,位於濁水溪南岸溪畔,興建於日治時代大正十年二月,於大正十二年二月完工啟用,當時日本政府為興建烏山頭水庫,要找尋工程所需的電源,在嘉南平原無適當的地點供興建水力發電廠下,決定利用水源充沛的濁水溪,於是在烏塗村興建了這座發電廠,廠內裝設了三部購自京都奧村電機商會製造的發電機組。七十五年來仍是雲、嘉地區唯一的水力發電廠,也是全台少數幾座位處田野問的發電廠之一。
     烏山頭水庫工程完工後,濁水發電廠於昭和四年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電前身】收購,二戰後,一度以供應斗六糖廠用電為主,到了民國六十三年,全台水利會進行改組,原嘉南水利會撤銷,濁水發電廠的水權及取水口設備改屬雲林水利會至今。
     整座發電廠所有的構造物及機組,幾乎都是日治時代興建至今,包括取水口、沉砂池、取水道、前池、閘門、發電廠房、尾水路、發電機等,都有七十年以上的歷史,目前廠房內尚留有一部購自富士電機製造株式會社的直流式輔助充電機,也有相當久的歷史,可為台灣電力發展史留下一段見證。
     濁水發電廠每年的發電量僅有一千萬kWh,發電的規模難與大型水、火力發電廠相比擬,在各項經營管理費用居高不下,及發電事業民營化的衝擊下,台電公司已計畫將濁水發電廠與濁水溪系的幾座電廠合併,集中管理以提高競爭力。
     電能是台灣工業與經濟發展的幕後重要功臣,在繼續推動核能發電、民營電廠陸續申請及興建,位於濁水溪出海口的六輕火力即將完工運轉之際,靜靜的坐落在林內田野之間的濁水發電廠末來該何去何從,對林內地方,甚至雲、嘉地區民眾而言,恐怕沒有人會去關心,而台電在民營化後,勢必從求生存之利潤去做考量。

     但這座歷史悠久的濁水發電廠似乎應該在台灣電力發展史申給予一個適當且崇高的定位,況且廠內多項機組與建築物,也應予保存,為台灣電力發展留下足跡。

景點名稱:坪頂古今事蹟碑
鄉鎮名稱:林內鄉
縣市名稱:雲林縣
景點類別:歷史遺跡

景點簡述:自清領時代,移民在此山頂(海拔三二五公尺)墾荒整坪建設村莊,故名為坪頂莊,昔日村民由此舊路,沿著彎曲險峻的溪谷,墊石為道,對外交通,每逢雨季溪水泛濫,輒交通受阻,幾成孤島,各項建設落後,日常需往山澗挑水飲用,夜間以煤油燈光,渡過簡陋生活百年有餘。 二戰以後,辦理社區發展,由居民發揚自治精神,排除萬難,竭盡心智,出錢出力,配合政府支援,開闢坪頂社區至省公路之康莊大道,長達三﹐四五O公尺及社區環路八五六.五公尺,並拓寬巷道,解決「行」的問題,修建防洪、自來水、電氣化、學校等工程,及其他衛生設施,配合小康計畫,加強生產福利建設,改進人民生活,至今完成社區基礎建設,而且有優美之天然風景,堪稱為世外桃源。〈見證林姓開發觸口坪頂山。〉
基本資料:
地址:林內鄉坪頂村古道口

景點名稱:林內堤防
鄉鎮名稱:林內鄉
縣市名稱:雲林縣
景點類別:水利設施

景點簡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發展糖業,首重治水增作,遂於大正元年〈1912〉興建林內堤防,斷絕虎尾溪與西螺溪的通路。至此,想像分流改道前虎尾溪水量豐沛,萬馬奔騰,又適在土質鬆軟的沖積層平原上,河道原有如老虎尾巴一般,搖擺、飄忽不定的特性,終而消失。林內堤防曾經多次潰決,有頂厝庄〈在三號至四號水門附近〉被淹沒的傳說,筆者曾冒著颱風天到溪邊觀察,發現濁水滾滾如汪洋大海,巨浪拍打堤防,大水濺到馬路上,令人動魄驚心,也深深體會防汛之重要。堤防上也是觀賞落日、倦鳥歸巢、沙洲風光----之地。
基本資料:
地址:濁水溪北暗處口至烏塗

林內分水工
鄉鎮名稱:林內鄉
縣市名稱:雲林縣
景點類別:水利設施

景點簡述:集集攔水壩南渠道工程,由竹山社寮沿濁水溪岸經清水溪後至林內分水工。專用管道輸輸送工業水到麥寮六輕;濁幹線供應農業用水;濁水發電廠由此取水,形成一個特殊的景觀。清水溪、濁水溪於此匯流,兩岸為牛相觸山,周圍有1至4號水門,雲屬八景之「龍門湧月」、「象渚垂虹」……在焉。另外雲林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於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落成啟用,將水利史料呈現,讓下一代能夠了解台灣的水利史,具教育傳承意義。
基本資料:
地址:林內鄉三星 (農田水利會處)

景點名稱:清、濁二圳
鄉鎮名稱:林內鄉
縣市名稱:雲林縣
景點類別:水利設施

景點簡述:林內圳建於清領時期,據《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林內清、濁二圳在縣東北十五里,於觸口溪引清、濁二水,南行分灌林內田七十餘甲、九芎林田三十餘甲、石榴班洋田一百十餘甲。早期林內地區為河川溪埔荒野,經先人零星開墾成田,由清水溪天然溝渠引水灌溉,康熙四十九年〈1710〉創設林內圳,由清水溪鯉魚尾取入引灌,當時雖然水源頗為充沛,但因傳統簡式築造圳路,既不堅固又欠完善,灌排系統每遇災害頻遭受損,效益不佳,但己奠定區域內之灌溉事業良好基礎,至明治四十年(1907)六月認定為公共埤圳。民國四十年因草嶺潭崩潰沖毀林內圳進水口閘及渠道,適值斗六大圳興建時期,合併斗六大圳進水閘取入分水導流林內圳之灌溉。民國八十七年五月至八十八年五月,政府撥款改善U型渠道九一三公尺。
基本資料:
地址:觸口斗六大圳進水口分流

景點名稱:鎮安宮楊文麟遺材
鄉鎮名稱:林內鄉
縣市名稱:雲林縣
景點類別:歷史遺跡

景點簡述:九芎鎮安宮神農大帝廟,建於清領時期,近幾年改建為巍峨大廟,改建時拆除舊有石柱,石柱現在堆積在新廟前榕樹下,筆者發現樑柱上雕有「楊文麟遺材寄贈」字,此不僅據以考證歷史真相,證實楊逞(文麟)舊宅建築規模宏偉,石柱成為先人留存遺跡,應妥善保護。
基本資料:
地址:林內鄉九芎村鎮安宮前

景點名稱:拔貢匾
鄉鎮名稱:林內鄉
縣市名稱:雲林縣
景點類別:歷史遺跡

景點簡述:據《明清史料彙編》: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內閣抄出臣福康安跪奏為獎勵出力義民首等、恭摺奏聞事:竊自進兵以來,義民首等隨營進勦,實為奮勉可嘉。其中為最出力者,查有嘉義縣義民首黃奠邦、鄭天球、王得祿、元長莊義民首張源懃,隨同打仗,搜拿賊匪,並購線招出賊目等,離間賊黨,又各差義民假裝,四出偵探賊中情事纖悉皆知,得以預為籌畫,甚屬勤幹能事----。臣已將黃奠邦等八名,核其勞績,分別賞給翎頂,以示獎勵,理合繕具清單,恭呈御覽,伏乞皇上睿鑒,謹奏。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初五日奉硃批:即有旨諭,欽此。〈嘉義縣義民首五品頂帶拔貢生鄭天球,請賞戴藍翎〉。見證清領時期義民首發達史。
基本資料:
地址:林內鄉林南村鄭氏公廳

景點名稱:勤公懋著匾
鄉鎮名稱:林內鄉
縣市名稱:雲林縣
景點類別:歷史遺跡

景點簡述:「勤公懋著」匾,在林南村鄭氏公廳。嘉慶二年六月,欽命福建臺灣總鎮府哈、臺澎兵備道季、臺灣府正堂過,為丁酉科拔貢軍功五品頂戴州同鄭天球立。是研究林內墾拓史的另個方向。
基本資料:
地址:林內鄉林南村鄭氏公廳

~天聖宮是湖本村民的宗教信仰中心

  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一個風光明媚,得天地靈氣的好地方,居民安居樂業群居於此。

  但據說約一百年前,有一位風水師見湖本是塊龍脈福地,竟私心霸佔,將自己先人的骨灰私葬於此,然而龍穴豈是一般人可佔,連上天都要震怒,所以村內突然有年輕人夕時不適,雞鳴之前即告夭折,如此二十幾人相繼離世,村內頓時驚慌不已,急向西螺新光宮媽祖祈求保佑,經過一番波折才發現有人私佔福地,壞了龍脈,經補龍法事補龍脈息央禍,並為防有人再度起私心,於是有了建廟之試。

  適巧關聖帝君有意對此地加以照顧,請西螺廣福宮媽祖和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向居民傳達,於是建廟之議更是喧騰。並由當時村長張岸先,及協同地方仕紳:張蔡志、張宮、廖正川等人(除村長外其於均為音諱)共同發起建廟工程。

  由於本地居民人數不多且經濟並不富裕,寺廟初時只能以竹管柱蓋,雖然是小小斗室,然村民全體參與工事,廟成之後,天聖宮不只是關聖帝君照顧居民的辦公室,更是全體村民活動聯絡情感的所在,如此,讓湖本村更加有了凝聚力,這廟不只是天聖宮,而是村民胼手胝足共禦災惡的地方,是神降臨?還是居民們誠心所凝聚的意志精神?望著彈著三弦琴耆老臉上的皺紋,仿若回到了五十九年前天聖宮的竹管柱廟裏。

  天聖宮現在不只是宗教信仰,而且是結合宗教與生活環境的文化表徵,以相約成俗的活動、祭典凝聚著村民的向心力。白天青壯人口外出工作,老年人、孩童成了這兒的主客,藉著問答、聊天將經驗、技藝傳承下來,不分彼此共享含飴弄孫之樂。所以可以說天聖宮已成了村民輕鬆、自在的休閒場所,有舞獅團活動,也有重陽敬老的活動,親切、自然融合整個村落,展現了湖本村的包容力。

  天聖宮建廟已有50多年歷史,奉祀主神為關聖帝君,俗稱恩主公,一年四季依時節有各式各樣的活動,每逢農曆6月24日是關聖帝君的壽誕,在農曆6月22日就開始展開,如此持續一週,算是湖本村最大的重要慶典活動之一。

  天聖宮位在通往枕頭山半山腰間,廟埕廣闊,設有籃球場,二棵大樹分種二旁,遊客最喜歡在樹下乘涼,廟宇後山是一片濃密原始林,前面是柳丁園,麻竹園左側是八色鳥的棲息林地,除了麻竹林,各種高大林木參聳林間,八色鳥及其他各種鳥類,生態資源,非常豐富。

景點名稱:斗六大圳
鄉鎮名稱:林內鄉
縣市名稱:雲林縣
景點類別:水利設施

景點簡述:昭和十五年(1940),台灣總督府決定補助半數工款。昭和十六年(1941)九月,成立斗六地方土地改良事業建設所,著手調查勘估工作,至二戰後完成麻園、竹圍子支線,舊莊排水工程。民國三十五年(1946),聯合國救濟總署決定撥款補助而復工,但只完成一段導水路即後繼無力結束建設。地方人士復組織斗六大圳建設促進會,宣導求援。民國三十六年(1947),台灣省政府決定復工,工程費由省府及地方各籌一半,並核准由地方組織斗六農田水利會,負責工程之籌款及保管事宜。漸漸完成現今之規模。大圳灌溉區域,北界濁水溪,西接虎尾溪,南以三疊溪為界,東達縱貫山脈之邊緣,計包括雲林縣之林內鄉、莿同鄉、斗六市、古坑鄉、斗南鎮、大埤鄉、虎尾鎮,及嘉義縣大林鎮、梅山鄉、溪口鄉。
基本資料:
地址:橫越林內山山腰有空中渠道